MCU单片机选型,电子工程师很容易犯的错!芯片哥教你如何避免
日常看到的电子产品中,几乎里面都有一个或多个MCU单片机,如家用的冰箱,电磁炉等;面对国内外如此多的MCU单片机品牌,电子工程师如何找到能匹配自己需求的品牌与型号呢?按照以往的经历,大部分电子工程师都是询问元器件代理商或者在网上找资料,但是元器件代理商毕竟只是代理一个或者几个品牌,不能包含全部MCU的品牌;网上找资料,也是类似,这就是在找新的型号很容易犯的错;如果芯片哥和各位小伙伴分享汇集一下各品牌,方便电子工程师快速找到心仪的MCU品牌与型号,是不是就有效的避免这个问题了;
MCU单片机品牌汇总:
1,国产品牌:宏晶STC,上海晟矽微,赛元微,深圳中微,上海灵动微,深圳博巨兴,屹晶微,上海复旦微,上海贝岭,杭州士兰微,华润微,深圳中广芯源,上海昂宝,北京兆易创新,上海钜泉,上海新茂,北京晓程,北京芯盈速腾,上海东软载波,上海山景,深圳汇春,苏州聚元微,深圳辉芒微,南京微盟,无锡力芯微,苏州华芯微,西安后羿,华大半导体,广东华冠,深圳锦锐,深圳富满,深圳德普微,深圳强国,杭州正芯微,深圳中微,上海芯旺,苏州锐控微,卓荣,上海高通,深圳航顺,深圳微驰恒通,成都华微,深圳矽海,深圳锐能微,深圳芯海,深圳驰芯微,深圳爱思科,上海芯圣,富享微,深圳菉华,深圳亿矽特,福州福大海矽微,深圳峰岹,乾野微纳等等;
2,港台品牌:新茂,中颖,远翔,义隆,新唐,九齐,应广,迅杰,瑞昱Realtek,合泰,笙泉,联杰,世纪民生,智成,十速,松翰,通泰,精拓,太欣,佑华微,伟诠等等;
3,欧美品牌:ST意法,英飞凌,赛普拉斯,安森美,Microchip微芯,NXP,TI,美信,艾塞斯IXYS,英特矽尔,ADI亚德诺,爱普生,技领,Marvell美满,芯科Silicon等等;
4,日韩品牌:松下,Abov现代,蓝碧石LAPIS,瑞萨,东芝,三垦等等;
有了以上芯片哥总结的MCU单片机品牌汇总,工程师们是不是方便了很多自己的选型,以后就不会在设计新项目开发的时候为选合适的单片机而犯愁了,和芯片哥一起加油吧!
“再涨下去,ST怕不是在自绝后路!”
先看两张图:
来源:正能量电子网,仅供参考
第一张图是ST(意法半导体)生产的型号为STM32F103RET6的MCU芯片,该芯片常态下的价格为10元左右,从去年10月开始一路走高,最高报价达400元,最高涨幅达近40倍,当前市场报价为210元,可以说是MCU疯涨潮中的典型代表。
第二张图今年5月在IC圈小范围传播:网传有人从某品牌共享单车上拆下来20万颗ST MCU芯片,以40块的价格出货,正是上图型号为STM32F103RET6的MCU。
诱人的财富暴涨,荒唐的拆车卖“芯”,其背后的根源是:以ST为代表的MCU芯片的缺货涨价。
MCU芯片是微控制单元的缩写,又名单片机。是把中央处理器、内存、计数器、串口等周边接口都整合在单一芯片上,形成芯片级的计算机,为不同的应用场合做不同控制功能。
ST是MCU领域的头部企业 ,以消费和工业领域见长,是国内很多工程师选型的第一选择,如今在中国MCU市场份额高达20%(2019年数据),而2007年它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仅有2.X%。从2007年到2021年,ST用十余年在中国建造了自己的MCU王国。
而从去年10月份开始,ST MCU芯片疯涨,国产MCU群起替换,深受ST MCU涨价折磨的工程师们愤而出走,放弃使用多年的ST,怒批其“渣男 ”,末了再加一句:“ST这是在自绝后路”。也有人说它或许是下一个Atmel(AVR第二)。
读完本文,你大概会了解以下问题:
ST如何在中国构建了自己的MCU王国?ST MCU的市场到底被谁瓜分了?ST会成为下一个Atmel吗?01
从0到60亿颗
ST如何在中国构建自己的MCU王国?
在ST疯狂涨价高峰期,一颗原本几块钱的ST MCU在市场上涨至十几块、几十块甚至上百块,面对高价的ST MCU,大部分人在奔走替换,但也有方案商表示:“宁愿用ST老年份的,也不用国产的,丢数据”。
持这一观点的人不在少数,这其中有对国产MCU性能不稳定的不信任、刻板印象,也恰恰说明ST MCU在国内终端的认知度极强,而ST达到这一成果用了10余年。
关于工程师不用国产MCU的看法,详见文末推荐阅读。
时间回到2007年,此时ST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只有2.X%,排名第11,当时51单片机是市场主流,除此之外还有Atmel、Microchip、NXP等明星产品。
面对已经成熟的MCU市场,对于ST来说,这场仗并不好打,战术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好巧不巧,此时MCU市场出缺口:Atmel 涨价大断货 ,原本8块钱以内的AVR单片机被炒至几十块甚至还买不到货,这是ST切入市场的绝佳机会,算是天时。
然后ST一鼓作气,直击客户槽点要害。
当时MCU的普遍槽点 是什么?价格高和资料少。
首先,ST首发业内首款基于ARM Cortex-M3内核的MCU ,在技术路线上可谓是划时代的事情,型号多、处理频率高、io接口多、功能模块多、开发库丰富,即使是在早期有bug的阶段,这款产品对很多工程师来说已是够用。
其次,ST在保证性能的基础上直接把MCU和开发板的价格打到“骨折” ,据一些工程师回忆,ST单颗芯片的价格只有其他品牌的几分之一,其他品牌四位数的开发板,在ST这里用100多块的价格就能拿到。
来源:知乎
为有源头活水来。
如果用低价取得市场信任是ST冲入国内市场的第一把利器,那么抓住工程师群体则是其中的关键力量。“铁打的终端需求,不变的工程师”,在终端工厂选型过程,工程师是MCU选型的决定性力量,ST深谙此道,要想抓住ST市场的未来,就得先抓住工程师和预备工程师(大学生)这一核心群体。
为了这一目标,ST这些年可谓是铆足了劲。大致可以分下面几步:
在工程师活跃网站广撒网,发资料,送板子,赢得一阵好评,一年一度的STM32全国巡回研讨会走到今年已经举办到第15届了。在学生端,和大学合作,在教学端导入ST,开设各类论坛和讲座促进应用普及。送开发版,别人一块板子几十块,上百块,ST直接送,有工程师回忆道:“早些年ST在广铺市场的时候,官方完全在'赔本赚吆喝'。”除此之外,把客户吸引过来之后,ST尤其擅长留存转化。在这方面,ST走的是“亲民”路线,主要服务在国内占大头的中小企业和新兴公司。ST在2017年,公开向外部表示:STM32的出货量有70%流向中小企业和新兴公司,30%流向大客户。
在ST一顿猛烈攻势后,技术先行、广撒网、拓渠道、重服务,ST MCU的出货量也在“蹭蹭蹭”上涨。
2007到2013年,STM32全球出货量达到10亿颗;2016年,STM32全球出货量达到20亿颗;2020年7月,STM32全球出货量达到60亿颗;60亿颗是什么概念?作为ST国产第一替代的GD MCU,去年同期GD32的出货量是4亿颗,仅为ST 1/15,最新数据显示,GD32 MCU累计出货量已超过8亿颗。
功能佳、价格好、资料多、生态好、用的顺手,十几年的不断敲打,ST 的MCU慢慢发展成了广大工程师和终端厂商眼中的“亲儿子”。
回归到MCU本身,它本身又是一个越用越精、越用越熟悉、越用越容易上手的品类,加之ST活水般的广泛群众基础。如果不是因为缺货或者技术变革的冲击,ST用十余年在中国市场打造的MCU王国恐怕很难被撼动。
02
“已经把ST的芯片替掉了”
成也价格,失也价格
在翻阅“STM 32为何在诸多的单片机中脱颖而出?”相关问题的回答时,在众多优点里面,工程师们无一例外都提到了一个词:价格便宜。
如果说价格优势是ST抢占国内市场的杀手锏,那ST MCU让终端厂商们愤然逃离的原因也在价格,这也不是终端客户放弃ST的第一次。
2017年12月,受共享单车、无线充等需求影响,一颗原价1.2元 左右、型号为STM8S003的MCU芯片涨至4元 ,涨幅多达2倍多,这震撼程度堪比去年刚知道“ST MCU涨幅十几倍,涨的比深圳的房价还快”的时候。
要知道,以往芯片市场的涨幅并不是以倍来计算的,而是用百分比计算的,一颗芯片过去能涨个50%已经让人心满意足了。(关于STM8S003的前情回顾可查阅文末推荐阅读)
在那波晃动的行情里,STM8S003的热度仅维持了8个月左右,也为其他品牌瓜分ST MCU市场撬开了第一道缺口:被ST涨价折磨的工程师们开始愤然替换,台系的新唐、国产的芯圣等8位单片机在那个时期迅速接入市场,新唐也凭借这一战迅速在国内终端厂商心中站稳了脚跟。
有工程师回忆替换新唐的过程:“刚开始不敢用,后来用起来不但够用,还好用,关键是价格也合适。”
而ST此轮的涨价和上次有很大不同:型号范围更广、涨价幅度更猛。自去年10月份开始,ST MCU全线价格一路水涨船高,涨幅从几倍到十几倍不等,终端厂商感慨价格疯狂的同时,无奈表示:“真的用不起”,已经到了听ST“色”变的地步,今年自然而然成为ST MCU国产替换的大年。
来源:信达证券
从下游市场分布来看,与全球市场汽车、工控、计算机网络分占鳌头不同,国内MCU市场应用中消费电子占大头达26%, 其他依次是:计算机网络(26%)、汽车电子(15%)、智能卡(11%)、工业控制(13%)。
根据IHS数据,2020年中国MCU行业市场规模约为269亿元,以一份光大证券统计的一份2019年国内MCU市场占比图中,ST占国内MCU 20.87%的市场来看,ST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在56亿元左右。
ST 2021年Q3财报
从ST的财报可以看出,其MCU业务属于意法半导体的微控制器和数字IC产品部(MDG),对于ST来说,MDG部门整体业务的28.8%左右,其中MCU是MCG部分的主要收入来源。具体来看,ST MCU的产品线主要包括低成本的 8 位单片机和基于 ARM内核的STM32家族,主要应用场景包括消费电子、工业控制、物联网、通讯设备等,其中以消费、工控见长。
因此,国产MCU厂商的替换主要集中在以上领域,多方了解到,与其说是国产MCU瓜分了ST MCU的市场,倒不如说他们瓜分了ST MCU的消费和部分工业市场。
从多位工程师、终端和经销商那里了解到,当前能替换的继续换了,不能换的继续使用,替换主要集中在消费和工控、物联网等领域。
目前市面上主要替换ST的品牌包括GD、新唐(中国台湾)、盛群(中国台湾)、极海、灵动、华大、雅特力、中颖、芯海、复旦微、昂科微、国民技术、航顺、宏晶等。(排名不分先后)结合下图各厂商专注的应用场景,ST MCU的市场被哪些厂商瓜分了也便一目了然了。
来源:EET电子工程专辑
03
ST会成为下一个Atmel吗?
来源:21ic网
2007年,Atmel的AVR单片机在MCU市场上极具竞争力,但从2017年年底开始,AVR单片机价格跟脱了缰的野马一样一路飙升,让原本价格8元以内的单片机涨到30元、40元、50元,甚至后来都拿不到货。炒着炒着,Atmel逐渐淡出大众视线,这些年一直不温不火,最终于2016年以“卖身”给Microchip结束。
Atmel的“作死”成就了后来的ST,而如今ST在缺芯潮以来的涨价较Atmel有过之而不及,以至于有工程师表示:“ST如果敢涨价,就是当年的AVR第二 ”。
如今看来,ST会不会成为AVR第二不知道,但是修复客户关系、管理分销渠道或许是ST接下来的大事,这一点或许可以参考国巨。
2016年年底,汽车电子的兴起,让日本TDK、太阳诱电悄悄转向高毛利的车用被动元件。彼时,国巨开始开展“饥饿营销”,引领MLCC价格水涨船高。最夸张的还是国巨的股价,2017年初还是60元新台币 ,2018年7月4日涨到了最高1310元新台币 ,足足有20多倍的涨幅。
国巨的“财富过山车”虽然让其得到了经济上的回报,但其在业内的风评却急转直下。但凡有平台发布了关于国巨涨价或者产能吃紧的文章,大家都会不约而同评论:“又来了”、“又开始炒货了,能不能换点新套路”、“又想骗老百姓的钱了”。
结合目前和部分终端厂商的详谈,我们看到目前在消费电子方面,大家基本已经在尝试使用替代产品或已经在使用替代产品,替换氛围浓厚;汽车、工控、医疗等对成本不太承压的大客户仍在使用,部分已经开启了“备胎”计划。
在了解ST MCU国产替换的过程中,有人因成功替换国产奔走相告,表示:“再也不用ST了,国产够用还降本”,也有人因为国产MCU涨价心有戚戚,表示“还是继续用ST,缺货的时候国产涨价不比ST好多少”,甚至有经销商反映:“近期ST的8位单片机价格回落,很多客户中途换了国产,现在又换回去了”。
综合来看,ST用十余年建立的路人缘不太可能会败尽,但必然有流失,应那句古话:事不过三。一而再,再而三地伤害用户,那就有点作死了。
疯狂试探客户信任底线的结果只有两个:不是把自己作死,就是在客户心中社死 。对于ST来说是如此,对于国产厂商更是如此。芯片和终端,产品和客户,说白了都是一场人和人的生意。
相关问答
单片机 如何烧录程序?需要利用下载器和下载软件才能将keil程序输出的hex文件烧录到单片机中。具体操作请参照以下步骤,演示单片机为51单片机。1、首先准备好51单片机最小系统板和...
怎样转行卖 单片机 ?关于转行买单片机,我个人有点见解和想法卖单片机,其实就是属于销售岗,对于怎么推销销售卖电子类元件,其实除了基本的销售技巧外,肯定会比普通销售一个电子...
如何学习嵌入式linux?Bootloader层开发和Linux关系不太大,一般用汇编语言+C语言,更类似单片机开发应用程序开发:其实就是受一定限制的Linux应用程序开发,和嵌入式关系不大根文件...